倉儲物流在互聯網的助力下轉型
發布人:華夏通物流
發布時間:2015-09-19
瀏覽量:1297次
每年的雙十一是電商的狂歡節,這時會集迸發的網絡購物消費,一方面影響著天貓、京東、蘇寧等電子商務渠道的神經,另一方面也影響著順豐、圓通、韻達等物流、倉儲公司的神經。
網購的狂歡,帶來的是幾家歡欣和幾家憂。“爆倉”是這時候的常事,滿目堆積的產品給物流、倉儲公司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而一般消費者則期待著產品能趕快送到自個的手上。怎么處理電商“爆倉”難題?傳統倉儲業怎么成功轉型?這或許要到“互聯網+”中去尋覓答案。
傳統倉儲面臨電商倍感壓力
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現,本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效勞公司業務收入達1195.7億元,同比增加33.2%,快遞包裹量達84.6億件,同比增加 43.3%。上一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40億件,初次逾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事實上,近幾年,中國快遞業一向保持50%以上的高增速。
電子商務的鼓起直接帶動了快遞、倉儲業的大開展。在電商物流鏈條上,快遞業在前端,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作為快遞支持和配套的倉儲在后端,后端的運營是不是 流轉科學直接影響到了前端的派送。面臨電商的蓬勃開展,快遞業和倉儲業是喜憂參半,喜的是迸發的收入,憂的是一再呈現的“爆倉”難題。
可以說,傳統倉儲面臨電商倍感壓力,傳統倉儲轉型晉級緊迫感與日倍增。在電子商務領域,資金流、信息流鏈條日益完善,倉儲物流再也不能抱殘守缺地“拖后腿”了。在這一布景下,效勞于電商物流的主動分揀與智能化庫房越來越遭到大型電商的喜愛與追捧,已變成商家的必爭之地。
傳統的倉儲更像是一個暫時的庫房,是產品的存放地,以叉車進行入出庫作業,而配套電商的倉儲,庫存種類多,單品庫存少,在庫品辦理方面請求高。如今電商對物流的請求不再是簡略的快遞,而是全供應鏈的優化,最少也是倉配一體化。
“華東一號”SKU360智能庫房創始人宋聲達表明,傳統商業的倉儲,重點在貯存而非流轉,首要著眼于貨品的安全保留。而如今的電子商務的倉儲是經過式倉儲,本質上是分揀基地加暫時倉儲,貨品流動性很高,要配備高速、高效的物流設備。
業內人士剖析以為,在電商形式下,產品出庫、入庫要雜亂得多,這使得電商公司對電商物流庫房以及配套設備的請求非常高,對倉儲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請求。
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現在,主動化物流配送基地“華東一號”SKU360已在上海松江正式啟用。SKU編碼對應一款產品,假如一款產品多色,則有多個SKU編碼,例如一件衣服有赤色、白色、藍色,則SKU編碼也不相同。這即是電商倉儲的請求,體量小,但品類多。
步入“華東一號”智能倉儲,首要映入眼簾的是高達24米的高架立體庫房。“咱們的單位面積存儲量是傳統庫房的3~5倍。”宋聲達說。庫房的產品堆這么高后,怎么分揀?是讓人攀高取貨嗎?答案明顯不是!
節省土地,向“高”開展,增加倉儲量的一起,取貨則完成全主動化。“這個進程中最底子的改動即是從‘人找貨’到‘貨找人’的改動。”宋聲達表明,傳統的倉 庫是“人找貨”,即是人在庫房貨架甬道中尋覓訂單貨品;而“貨找人”,則是利用主動化設備將需求揀選的貨品傳送到人工揀選作業臺進行揀選。
宋聲達介紹說,傳統的“人找貨”揀選的速度是100件/人/小時,而“貨找人”的揀選速度是1000件/人/小時。這大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揀貨的時刻,而這個進程中是全主動訂單揀選機在作業,減少了人工揀貨的過失。
在國外,2012年亞馬遜就以7.75億美元收買了Kiva機器人公司,Kiva機器人體系實際上代表著由傳統的“人找貨”向“貨找人”揀選方法的改變。
高架立體庫房、高速分揀體系加上輸送帶體系就成了這個智能庫房的“骨骼”。當產品從庫房分揀出來后,輸送帶體系把貨品直接運送到工人手中打包,進入下一個 環節。“咱們的輸送帶體系遍及使用于庫內收貨、取貨、分揀、復核打包和出貨的一切環節,充分確保訂單處理速度和準確率。”宋聲達表明。
而支持這個“骨骼”的則是一套領先的信息辦理體系。宋聲達說:“咱們的設備是從德國進口的,可是辦理這套設備的智能化軟件體系是咱們自個開發的,具有徹底 的自主知識產權。涵蓋了訂單辦理體系OMS、車輛辦理體系TMS、客戶效勞體系CSS、客戶結算體系DMS等模塊,軟件一起布置在云端和庫內數據基地,處 理才能到達每秒一萬個訂單行。”
這套體系實時對接了各大電商渠道和物流運送公司,網購用戶下單后,軟件主動獲取訂單信息并操控主動化設備執行出庫,直接送到打包員手中,均勻訂單實行時刻只需10分鐘。
發明互聯網物流新生態
傳統倉儲怎么轉型?“互聯網+”指出了方向。易觀智庫互聯網剖析師馬韜以為,當互聯網渠道、信息通訊技能很多涌入傳統物流業,會給傳統物流業帶來無窮的沖擊,可以發明一種新的互聯網物流生態。
業內人士表明,如今國家鼓舞在各級倉儲單元活躍推廣使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辨認等物聯網感知技能和大數據技能,完成倉儲設備與貨品的實時盯梢、網絡化辦理以 及庫存信息的高度同享,進步貨品調度功率;鼓舞使用智能化物流配備進步倉儲、運送、分揀、包裝等作業功率,進步各類雜亂訂單的出貨處理才能。
“華東一號”智能庫房是一個極好的樣本。它聯系了傳感設備、動力設備、輸送設備、信號設備、機械設備、電子設備在內的硬件和軟件,做到了各設備設備在運作物料進程中的無縫對接。“互聯網+物流”的優勢在其間展露無遺。
明顯,將來傳統庫房的轉型,信息化、主動化和智能化將是主要方向。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開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指出,立異加速關鍵技能 配備的研制使用,既要進步物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又鼓舞選用節能環保的技能、配備,進步物流運作的組織化、網絡化水平,下降物流業的全體能耗和污染物 排放水平。
上海市物流協會專職副會長韓志雄表明,“互聯網+物流”將與智能制作、金融相聯系,發生更高的附加值,而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商業形式則會變成工業鏈上各相關公司晉級的驅動力,必將推動工業的全體開展。